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照顧失智老媽(一)


        老媽剛開始出現失智症的行為時,與她溝通,常是是講不清的。後來了解到失智症患者的思考邏輯是與常人不同的,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與外面的世界似乎是兩條不交集的平行線。和他們講理,愈講愈不清楚。甚至他們語言的理解力世退化了,有時就像剛學說話的小嬰兒,他們可能聽不懂照顧者講的一大串道理。與失智症患者爭得臉紅脖子粗後,在自己餘怒未消時,他們可能應該已不記得爭吵的原因和爭吵過程這檔事了。注意是不記得,而非忘記。這是失智症的特徵。事情的對與錯已不重要了。

        以老媽來說,她平常喝水會嗆到,不肯多喝水,可是醫生護士要求每天一定要補充至一定量的水分,若勉強她喝水,她是會發脾氣的。我們後來換個方式,跟她說這是營養品,很補的,然後看護用湯匙一口一口的餵。當然我們會將增稠劑加到水裡,避免老媽被水嗆到。

        在她住院期間,她會生氣的說飯菜有毒,不肯吃飯,跟她說飯菜沒問題,她更生氣,而且很堅定的說就是有毒。於是我們跟她說,我們都吃過,沒問題啦,而且需要多講幾次後,她才稍微安靜下來,讓我們餵她。

        在前幾個月,常常需要連哄帶騙的照顧她,就像帶一個超大號的小嬰兒。只要老媽的情緒能維持平靜,
對老媽,對我們都是好事。講得更清楚一點,那就是能混就混過去了。失智症的患者在正常時,可能與常人一樣,不正常的時候,他們是活在另一個自己的世界裡,盡可能順著她,連哄帶騙的轉移注意力,爭辯事情的對錯,邏輯是沒有意義的。更不要期望言這些精神異常狀況會消失。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也是早期症狀。

        每位患者的早期症狀與其過去從事工作及社會功能有密切關係,具有個別性。為增加醫師和民眾對失智症早期症狀的認知和警覺性,以增加早期診斷失智症的機會,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了失智症十大警訊供大家參考,如果發現家裡的長輩出現了下列所列十大警訊時,建議您應該立即尋求專業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診斷,依據結果來決定治療的方向,就可能延緩部分症狀的惡化,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延誤適當的治療時機。
(1)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失智症患者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喪失了既定的步驟,而難以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卻常出錯、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卻經常開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字,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失智症患者常會有不適合氣候溫度的穿著,喪失正確判斷力的結果常使得他們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開車易發生交通事故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在言談中對抽象意涵無法理解而有錯誤反應,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指示說明無法理解。
(7)東西擺放錯亂:
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起伏,但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大、易怒或亢奮或憂鬱;另外也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例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就外出等。
(9)個性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例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一般人偶而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但失智患者會變得更被動,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平常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而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失智老人常因腦部額顳頁萎縮後導致個性改變,個性固執頑固、衝動、急躁、甚至有攻擊行為,在家中實在很難照顧「老蕃癲」,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他已經生病了,應該要接受治療。

        失智症(Dementia)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請繼續閱讀老媽失智症的症狀

老媽失智症的症狀


        前一篇說明的是失智症的定義,就以老媽的實際情況來說明。

1. 以調整冷氣的溫度來況,她總是調到18度,把看護冷的發抖,要幫她調到27度,她卻說18度剛好,27度太泠。她的數字大小觀念已錯亂了。而且很固執,把遙控藏在棉被裡不讓家人或看護調整。

2. 有時候才剛吃完飯沒多久,老媽卻質間我們為何不給她吃飯,即使解釋了半天,她仍然很生氣固執的說她沒吃飯。所幸這樣的狀況不多。有時她已吃過藥,但她執意說還未吃。我們偶而也會拿安慰劑,例如維他命C給她吃。
3.剛開始時,她只睡了兩,三個小時,可是老媽會說她睡了兩,三天。下午叫她起床洗澡,她常會很生氣的質問我們,為何三更半夜叫她起來洗澡,而且堅持不起床。後來我們調整為吃過中餐後,讓她坐在床上或椅子上一陣子,等我們和看護也用完餐,整理完畢,接著看護就幫她洗澡,不肯起床洗澡的狀況就未再發生了。

4. 親友看過她後,隔了兩週再來看她,她卻說之前並未來過。

5. 老媽有時會將想像或作夢的情境。例如有人找她上山,有次說我被人打破頭。但在服用阿玆海默症的藥後,這種情況逐漸消失。

6. 白天晚上分不清楚。

7. 在她病情未惡化前,有次我姐來看她,進了門之後,老媽始終沒理我姐,一段時間後,終於發現我姐來了。原來她把我姐誤認為我女兒。但兩人的體型差很多,實在不一樣,可是還是誤認。

8. 相同的話,一直不斷的重覆講,碎碎念。


另外我們也從週遭鄰居親友遇到的狀況:

1. 出去散步,卻找不到回家的路。

2. 用餐時,吃了幾口就忘記自己正在吃飯。

3. 有朋友找他出去,可是那個朋友已往生一段時間了。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老媽狀況突然惡化

 
        在去年六月醫生診斷老媽為中度失智時,我們開始考慮請看護照顧老媽,當時她的生活起居,尚能自理,僅上下樓梯很吃力。要說服她接受別人的照顧,尤其是外籍看護,以她的好強個性,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因她生活起居,尚能自理,找看護的事,似乎是可以慢慢來的。那知在去年八月時突然惡化,逼著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辦完所有的申請手續。每當想起那段期間,好像是才剛發生不久。
        剛開始我和老婆並不是很熟悉如何照顧失智又失能的老媽,有不少照顧的細節是看護告訴我們的。就連申請外籍看護,也是人力仲介公司告訴我們的居多。我真的很感謝他們的協助,渡過那段期間。

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失智症家屬是最痛苦的

    今年一月(2013/1)以下兩則新聞報導,可以說明失智症家屬的困境:

照顧失智家屬壓力大 九成夫妻失和

失智症照顧 家屬壓力大

58%家屬因每天要照顧病患讓他們沒有休息時間
57%家屬覺得他們社交生活受到阻礙
74%的照顧者覺得他們情感耗盡,有時對失智父母已無以往耐心
54%家屬覺得晚上睡眠不足
80%病人家屬則常為失智父母照顧問題而爭吵,家人關係失和
90%家屬表示因照顧失智長輩而使婚姻出現問題
80%以上家屬覺得失智長輩行為讓他們感到尷尬



        上面的統計數字,實在很嚇人。調查的樣本數只有兩百,情況真的很嚴重嗎?
        老媽狀況惡化後,老婆在鄰居間所得到的資料來看,照顧者有罹患憂鬱症的,也有中風的。有罹患憂鬱症後,不得已送至安養機構的,有兄弟姐妹失和的。情況均不太好。再則根據失智協會的統計,全台有十九萬人失智,我們只要觀察到居家附迎常常看得到外籍看護,甚至台北車站地下商店,還有好幾家印尼商店,就可知道狀況了。
 
        當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時,年齡大概已七八十歲以上了,子女少說也大概至少四十歲以上,甚至五六十歲以上了。形成老人要照顧失智症的老人,身體健康狀況,體力都是很沈重的負擔,不少家庭的子女尚在求學階段,正需要用錢的時候,在經濟上是很沈重的負擔。就算有能力請外籍看護,畢竟是外人,而且除非失智症患者狀況穩定,不會時常出狀況,否則有些狀況還是得家屬來處理。例如失智症患者情緒失控時,要一個語言不是很輪轉的外籍看護安撫病人情緒,是不太容易的事。另外至醫院看診時,有些醫療程序或檢查需家屬同意,這時候不只看護無法決定,恐怕得直系親屬才可決定。

        台灣的長期照顧還並來像歐美國家健全,家屬真的很辛苦,就像新聞報導中有位家屬所講的「不應只開失智症記憶門診,應該開失智症家屬門診,因為最痛苦的是我啊!」
我衷心的建議在照顧者家屬週遭的親友,只問照顧者需要什麼協助,不要批評,指正,或者說你應該如何如何...等等。這些話對照顧者來說,實正是不可承受的錐心之痛。只有親自照顧失智者一段時間,才知道切身之痛。

失智要看那一科

        去年六月(2012/6)由於老媽的狀況,我們決定帶她去看病。可是要掛那一科呢?哥看到北醫精神科有針對失智症的門珍,因此我和哥帶老媽去看診。精神科醫生也開了藥方。但八月份老媽情況急速惡化,我們急著請醫生開立診斷證明,聯絡人力仲介公司找看護時,兩個人力仲介公司均對我們說,他們只看過神經內科醫生開立診斷證明,尚未看過精神科醫生開立的診斷證明。我心中真的是七上八下的,擔心有問題的話,整個申請程序重來,我看是我先倒下吧!

        由於北醫開立診斷證明需兩位醫師,我們立刻掛神經內科門診,最後順利拿到診斷證明,可以要人力仲介公司找外籍看護了。

        後來經過了解,才知大部份的失智症醫療資源在神經內科,例如北醫的神經內科門診外就有關失智症的解說圖表,也有配合衛生局開有關失智症家屬如何照顧失智症病患的課程。可以讓失智症家屬知道如何照顧,畢竟台灣目前的台灣長照制度未盡完善,也只有透過訓練課程,讓家屬可以盡快進入狀況,減少自行摸索的時間。

        其實如果老人家通常身上均有些病痛,至神經內科看診,剛好可一併解決。
在失智協會網站上,精神枓及神經內科均為建議看診的科別。每家醬醫院的作法不同,即使同為神經科醫生,每個醫生的專長也不同至醫院看診前,最好先間清楚,以便較能得到較好的醫療效果。

        像老媽是由精神科醫生開立中度失智的重大傷病卡,肢體障礙的部份,就無法由精神科開立。

        至神經內科看診,有個好處,那就是長輩比較不會排斥。